选课流程

HKUST选课流程介绍

Posted by Sizhe Song on 2019-08-19

写这篇博客主要给参加不了选课workshop的宝宝们介绍一下如何选课,然后给其他宝宝做一个参考,选课workshop还是要认真听讲哦。写得比较急,可能有些typo。

毕业要求

选课之前首先要知道从科大毕业的要求是什么。主要的要求有三个:学分通识专业课

  1. 学分要求
    毕业需要修满120学分(四年毕业的是这样,不是很了解五年以上的是多少)。这个比较好理解,就是要上够这么多课,一般来说满足了后面两个条件的情况下,学分一般够了,所以这个要求不用太担心。

  2. 通识
    也就是学校的Common Core Course,一般简称为CCC。虽然名字里面有个Core,但是并不是什么核心课程的意思,而是通识课。可以在这个网址找到,没有加收藏夹的习惯也可以记Google关键字"ccc ust"。

    CCC

    CCC是分版块的,一共有H,SA,S&T,QR,English,Chinese这样几个版块。(Art和HLTH1010我就不加进来了哈)。稍后在介绍找课的时候就会说,部分课是可以满足某个对应版块的,这些课也就是CCC。在上面的表格中也列出了每个版块所需要的学分,比如SA需要6分,那么一般就是两门课。

    这些板块之中,English是不需要自己选的,要么你tran了学分,否则一定会帮你预选的,第一年就可以完成这6分,正如备注里面说的那样。除此之外的都是需要自己选的,当然有的时候你的另外一门要求的课正好也是CCC,同时完成两个要求也是极好的。

    H,SA和S&T这三个版块需要注意一下,它们的备注中都写道了“至少3分来自于SSCs”。这就要介绍一下CCC是分两类的,一类是SSC(School Sponsored Course),其他的是普通CCC。这两种CCC有什么区别呢,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楚,我觉得这个分类本身就是最大的区别。那么这三个版块虽然都是两门课搞定,但是额外要求其中一门必须是SSC,那么你要么上两门SSC,要么一门SSC,一门普通CCC。

    最后,表格中还有一个横跨H到Arts的Elective,一共6分,也就是说来自这几个版块的任意两门课程。CCC的最终总分是36分。

  3. 专业课
    这里我说的专业课其实不仅仅是自己所选专业的课程,还包含了各个学院的要求。大家目前还没有选专业,如果心里已经有比较喜欢的专业了,那么可以直接按着那个专业的课开始上了,这样上的课一点都不会多余(比较功利的看法)。如果还没有喜欢的专业,那么大一上可以用来尝试各个专业的课程。

    各个专业的专业要求可以在这个网址找到,没有加收藏夹的习惯也可以记Google关键字"course and program ust"。网站中的专业已经按照学院分好类了,每一个专业都链接到了一个PDF文件,也就是专业要求。

    专业要求网站

    这里用COMP(CS)专业的PDF来举个例子,解释一下如何读懂专业要求。

    CS专业要求

    可以看到一个很显眼的加粗标题Engineering Fundamental Course(s),这个下面直到下一个加粗标题为止的内容就是工院的学院要求,是每个工院学生(无论专业)都要完成的要求。而下面的课程又通过缩进对齐而划分成了一个一个的block。(Python)

    用第一个block来演示一下,这个block的名字就叫"COMP",后面的"Credits attained"就是满足这个block所需要的学分。可以看到这个block总共需要3分来完成。而下面一共罗列了三门课,分别是COMP1021,1022Q,1022P,也就是说这个block需要用这些课来完成。而每门课后面写的是这门的学分,这三门课都是3分,而这个block又正好需要3分,那么这个block其实就等于是从下面三门课中任选一门来完成。

    你可能会注意到有些block的学分要求是0分,而且有些课程也是0分的,这种课往往是必须参加而又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用来陶冶情操的课。虽然是0分,但是必须完成。

    下方的"MATH"这个block,学分要求是4-7,其实就是4分的意思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规定一个上限,因为这里面有些课是互为exclusions的,所以怎么上也不可能超过7分,直接按4分来理解就好了。

    简而言之,专业要求就是由一个一个的这样的block来组成的,每个block规定了最低学分要求,以及可以用哪些课来完成。后面一个大标题Required Course(s)下面的内容就是CS专业自己的要求了。再往后还有ElectivesOptions,包括其他专业像MATH还会有Track的说法,这些对于第一个学期的选课往往并不重要,所以这里就不提了,可能后续时间充裕我会加上。

完成了上面三个要求,就可以毕业啦!

找课

再浏览完毕业要求之后,你应该已经对于自己四年之内的全部工作量有了大致的了解。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任务分摊到每一个学期。之后有时间的时候,建议提前排一张四年的课表出来,不需要非常具体,不需要具体到某一门课,只要大致规划一下哪个学期完成多少专业课,多少CCC。只是为了心中有数,后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。目前当然是没有时间做这个了,不过也不用担心,因为无论怎么准备,第一个学期的选课都会很难受,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小。

后续介绍选课的时候会进一步说明,学校的选课顺序是按年级来的,大四最早选,然后大三,大二,最后大一。所以等到你们选课的时候,很好的课已经不剩什么了,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,第一学期选不到好课,甚至选不到课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但是准备工作还是要做,接下来介绍怎么找一门课的相关信息。

学校的全部课程安排都在这个网址,网站的入口在Myportal,很多实用网站都可以在myportal找到,所以只要收藏这一个就行了。

Courses

在网站的最上方可以选择查看的学期,一般会默认转到最靠近的一个学期。搜索课程和搜索教授的两个搜索栏用的其实还比较少,不多介绍。然后右边就是CCC,注意我们上的CCC在CCC for 4Y里面,展开菜单里面就可以看每个版块有哪些课。

往下一点,有一堆四个字母的组合的就是课头,科大的每个学科都被简化为四个字母的缩写,点击对应的学科查看该学科在该学期提供的全部课程(并不是所有课程每学期都提供,有的课只在Fall或者Spring开课)。

以上图中的ACCT2010举个例子。第一行是这门的课号"ACCT 2010"已经名称"Principles of Accounting I",然后这是一门3分课。而下面的表格则是这门课的所有section,每个section的时间,地点,授课教授。最后面的四个数字QuotaEnrolledAvailableWaiting,分别代表了每个section的总名额,已经有多少人选上了,还剩多少名额,现在有多少人在排队。

这里要介绍的点比较多:

  1. Section后面括号里面的四位数字是什么:这是一个section的独一无二的代码,在选课的时候输入这个代码来代指这个section。
  2. Quota数字的下划线是什么:代表有些名额是定向的,比如这门课的部分名额是为SBM商院学生预留的。也就意味着可能出现明明还有名额,但是却有人在排队的迷惑情况。
  3. 为什么已经有人选上了一门课,不是还没开始选课吗:预选课,或者别人比你早选课。
  4. Available为0之后还可以add这门课吗:可以,你会进入waitlist排队,当有人drop的时候就会从waitlist中按顺序安排enroll。
  5. 为什么还有名额,但是我却进入了waitlist:进wl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因为定向名额,或者你的学分超过上限(下一部分),或者时间冲突等等使你不能立即enroll的情况都会让你进入waitlist。
  6. 为什么我排wl第一名,而且avail变少了,但是我没进(卡waitlist):时间冲突,学分溢出或者其他的一些情况,请仔细检查自己的课表。
  7. Section是什么意思,编号和字母是干什么的:科大的一门课会包含几种Section。L->Lecture->讲课,就是教授上新课。T->Tutorial->习题课,TA带着做题以及复习/补充Lecture内容。LA->Lab->实验课,做实验。如果要选一门课,就要从每种Section中选一个,一个Lecture,一个Tuto(如果有Tuto),一个Lab(如果有Lab)。而每钟Section会有多个时间段,需要自己不断调整,最终Get一个全部兼容不冲突的课表。

每门课右上角有一个灰色的COURSE INFO,里面是课程的相关信息,比如介绍下大致讲些什么,是不是CCC。更加常用的信息是PRE-REQUISITEEXCLUSION。前者是这门课的先决条件,就比如微积分II要求你先上完微积分I,只有满足条件才能enroll。后者是互斥的课,也就是说上了这门课就不能再上的一些课,一般是几门内容/地位近似的课,不允许重复上。另外还有一个跟pre-requisite很像的东西叫CO—REQUISITE,是一个弱化版的pre-requisite,co-requisite必须在这门课之前完成,或者和这门课一起上。

其他的一些的点:

  1. 有的课Remarks里面有一个Consent,这些课需要授课教授同意你才能enroll,很特殊的课,一般第一学期碰不上。
  2. 有的Section是R或者什么开头的,同上你应该遇不到。
  3. 有的课会标注一个Matching between Lecture & Tutorial required,就是说Lecture和Tuto或者Lab的组合不能随意,L1就要上T1A,T1B,LA1,以此类推。未标注的就随意搭配。

然后找好了一门课之后,还需要大致了解下课怎么样。要么去找上过的人问,我上过这些课,有需要的话可以随时问我,要么就要去课评网站去找其他人写的评价。这里说两个USTSPACECwiki。课评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,所以不见得能够反映课程的客观情况,而且每个人的背景,情况都不完全相同,所以只能把它作为一个参考。

排课

找好想上的课之后就需要排一张课表出来。课表需要满足学分不超过18分(工院,其他院请另咨询对应家长)以及没有时间冲突。常用的排课的网站有学校官方的TimetablePlannerCOUST。目前(2019/08/19)TimetablePlanner都还没有更新新学期的课表,但从朋友圈了解到了一个使用的方法。录了个视频演示一下。

登录TimetablePlanner之后,如果发现还没有最新的19-20Fall的课表,那么按视频中的方法,在Console输入$("#semester").val("1910");,回车执行,然后就可以选新学期的课了。如果你用的时候发现新课表已经更新了,那么就不用这一步了,后面也大致演示了一下怎么添加/删除/调整课程。

课表的时间安排是很重要的,毕竟影响到一整个学期的学习生活,尽量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。比如如果没有起九点堂的作息习惯就适当避开九点堂,不要想选个九点堂倒逼自己早起,一般结果只是拉低你的翘课门槛。然后可以把课均摊到每天,也可以集中到几天排个day off出来。比如两门课之间只有十分钟的话,那么两个教室最好就不要离得太远;留出时间吃饭,休息;课之间的时间好不好安排,太长了就成了天地堂了,30分钟我个人觉得比较尴尬,回liba也坐不了很久,直接去新教室又得等。

虽然计划可以排得很美好,但是到了实际选课的过程又会遇到各种各样意外,waitlist啊,后续想swap一门课然后打乱整个课表啊等等。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吧。

选课

整个计划制定完成后,需要去SIS选课。

这里就先简单说下选课时间,大家的选课时间应该是22/23号下午(具体哪一天忘了)。同时,并不是全年级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时间选课,大一内部的所有人也会被分到先后的4到5个时间段内选课。如果你脸黑被分到了较晚的那一批,那局势就比较残酷了,大一选课的良好的心态应该是尽量争取但结果fo系。每年两个学期的选课批次是会综合平衡的,所以不会一直脸黑。查看选课时间的路径是SIS->Enroll->term information->view my enrollment dates。同时这里也是期末看考试安排和成绩的地方。

选课的操作在SIS中完成,在主页的Academics栏下点击任意一个选项进入选课界面。

Tabs

可以看到一共有四个大的标签。第一个标签Search是用来找一门课的,这个标签其实可有可无,我们完全可以用之前找课中提到的网站代替它。第二个标签Plan有两个功能,一是管理购物车,二是查看你上过的所有课。第三个Enroll就很有用了,一共有5个子标签。

  1. my class schedule
    用来查看本学期的已经选上的课程,和还在排队的课程以及排队名次。

  2. add
    用来添加一门课程,当还没有正式选课的时候,课程会添加到你的购物车中,这样正式选课只要"下单"就好了,节省了一些时间,所以尽量提前把想上的课都加到购物车。加课的时候需要用到之前提到的section的四位代码,可以用任何一个section的代码,如果你用的是Lecture的代码,那么后续系统会让你选择想要的Lab和Tuto的。

    当正式选课开始之后,还需要几步操作来提交你的购物车,然后每门课都会有一个结果,圆圈代表成功选上,三角代表进入了waitlist,叉代表无法enroll(一般是违反了一些硬性规则:pre-requisite,exclusion,instructor’s consent)(而像时间冲突,学分超过上限这样软性违反规则还是可以进入waitlist的)


  3. drop
    用来退出一门课程。可以退掉一门已经选上的课程,也可以退一门正在排队的课程,相当于放弃。操作相对简单,选中一门课确认drop就好了。


  4. swap
    swap的作用是用一门课另外一门课。举个例子,如果你已经选上了A,但是其实A并不是你的最佳选择,你还是更希望能够上B。但是因为A和B的时间相互是重叠的,所以在已经有A的情况下无论排多久B都是选不上的(卡waitlist)。又或者你的学分再加上B就超出上限了,所以B也会卡waitlist。又或者AB互为exclusions。总之在这样AB无法共存的情况中,不先把A drop掉是没有办法enroll B的。那么理论的解决方法就是你先wait B,等你排在waitlist第一名的时候再drop A,然后等着B enroll。

    但是这个方法并不好:首先很麻烦,要不停查waitlist,手动操作。而且也不保险,万一你排第一名的时候已经被系统识别卡waitlist了,然后再你drop A之后系统把B的最后一个名额给了你后面的那个人,那就尴尬了,连A都上不了了。

    swap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尴尬局面而设计的操作。你可以用A这门课来swap B这门课,那么当你可以enroll B的时候,系统会自动帮你drop A,然后马上enroll B,这两步是伴随进行的。另外swap还可以用同一门课的一个时间段换另外一个时间段(其实这种更常见),也就是换到一个适合的时间来优化课表。

    swap操作也不难,基本上是drop和add的合体,先选中用于swap的课(drop),再选想要的课(add)。


  5. term information
    在这里可以看你的选课时间,本学期期末考试的时间(一般提前一个月出)以及各门课的成绩。

最后一个大的标签是My Academics,可以看你的Advisor,transcript,credit transfer和course history。

其他

选完课之后就是Add Drop Period了,直到开学的第二个星期末尾时结束。在这个时间段内,课表都是不确定的,你可以drop你听了两次觉得不好的课,可以swap去一门课的另一个时间段,或者swap去另外一门课,可以add一门新的课。不出意外,更多的时间你都会在等某些课的waitlist。这段时间要勤查SIS,时刻关注wl名次,还在等的课最好也先去听课,不然万一很晚enroll上就掉了很多内容了。

  1. 另外有的课需要写waiver才能上,waiver就是当你不满足一门课的Prerequisite但是却仍然想上这门课的时候需要提交的申请,在申请中你需要陈述理由来说服这门课的instructor,让他相信即使你没有prerequisite但是仍然有能力上这门课。另外可能你还需要上传相关文件辅助证明。我写过waiver的课主要就是一些prerequisite是香港DSE考试成绩的课,作为内地生我们肯定是拿不满足条件的,但是可以提供高考成绩来证明我们是可以上的。

  2. 还有就是学院帮你预选的课,如果你想drop,那么你可以先试一下能不能drop,大概率是不能的,这个时候也需要写申请,阐述你要drop这门课的理由,经相关教授批准后才能drop。

  3. 最后就是如果想选超过学分限制的课(credit overload),也需要提前写申请,声明想要申请的总学分,理由以及证明材料。

以上提到的这三个申请,都在同一个网站写,这个网站的入口也是Myportal,叫Class Enrollment Request。这里就用申请Overload的视频来演示一下。

申请被批准或者被拒绝都会有邮件通知,不同教授审批申请的速度有快有慢,所以一定尽早写申请,留出充分的时间,最好在正式选课开始前能够拿到结果,否则错过抢课时机。像我的这个申请是Golin半分钟之后批准的,之前也碰到过两三天才批的。

<待完成的内容: validate购物车>

Good Luck!